【這個學習區開設的課程目標是什麼? 要找科技業軟體開發相關工程師工作不是靠名校碩士學歷或者刷Leetcode比較快嗎?】
有些人可能會聽說自己有同學或朋友出身於純軟體背景,在大公司當工程師,也沒有曾經透過架構相對較簡易的MCU去學習嵌入式軟硬體的基本基礎和原理,但也是能去大公司任職工程師的工作。
沒錯,很多大公司主要只看學歷文憑或者工作資歷。但事實上,基礎不紮實的工程師甚多,不少人只了解自身所被分配到的工作範疇,而不一定清楚整個系統的架構,也沒有紮實的理論基礎觀念。
這個園區的課程,沒辦法給你那些大公司喜歡看的表面學歷文憑學位或;也不是教你刷較偏向軟體職務的公司可能考的Leetcode性質白板題的那種課程;也不會教你死背死記資料結構的常見面試題目,然後只為了應付面試時的白板題(那個看ptt科技版的面試考題比較快)。
另外我個人認為,如果是做純韌體或一些嵌入式系統相關的部分,刷Leetcode並不一定很切合實際工作內容(嵌入式系統軟韌體開發的工作也有很多種,例如如果負責周邊裝置驅動程式或韌體,假設有個bug實際上其實是因為電路上的某個零件沒焊上,這種看一下板子和電路圖就能快速解決的問題,但不少純軟體背景又缺乏經驗的工程師總是去查軟體程式碼。或者只是因為不夠懂軟硬體整合而產生的bug,請問刷Leetcode的文化適用於所有軟韌體工作嗎? 有很多嵌入式系統工作,例如一些MCU based的嵌入式系統韌體開發,是韌體和一些電路觀念都必須懂的,不少公司會要求韌體開發人員同時要會設計一些介面電路並與韌體作系統整合性的設計,其實作嵌入式系統軟韌體開發,很大機率時常要去整合硬體系統架構,這些基礎都不是刷Leetcode能得到的,當然也不一定是去讀碩士班洗學歷就能得到,所以建議實際客觀去看實際的職缺所需)
阿良 (孫文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放假期間翻到在海科大讀大二時的工程數學筆記,已經差不多是十年前了。因為工作後在業界是負責做大型SoC的嵌入式系統軟韌體(OS based)為主,完全都沒用到工程數學,所以有些計算細節都淡忘了,但還是很感興趣!
很多人或許不清楚,我在讀海科大時期所學、所算的數學量和以及物理觀念,其實比在成大讀碩士班時期還多很多。其實這個事實在工程領域特別明顯,國內的多數科大早就純普大化,其實學業課程大多是理論課程(印象之中比較有與數學及物理相關的必修理論課,至少包含微積分兩學期、物理兩學期、電路學兩學期、電子學兩學期、線性代數、工程數學兩學期、向量分析獨立課程、訊號與系統、通訊原理、數位通訊、機率與統計、電磁學兩學期、射頻電路設計、數位訊號處理)
雖然以工程領域而言,許多科大的產學落差不小,但如果用正面樂觀的角度來看,只要學生自己多加強專業實務技術,其實是有機會兩者兼備的。嚴格來說,在許多領域議題上,如果學問做的深,理論和實務本來就是同一件事,缺一不可,所以有時說只會理論或只會實務其實是假議題,其實很多需要實務實踐的系統設計本來就都有它的基礎原理,而若真懂這些基礎原理和相關知識,也不會說就沒能力去實踐,除非內心刻意逃避某一塊。
至於這些所學和我工作後所接觸的業界職務需求的差距可參考我於臉書po文下方的留言區的一些留言說明(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1983652478)
附上當時的工程數學課本照(Erwin Kreyszig所著的Advanced Engineering Mathematics 9th edition)
阿良 (孫文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畢業出身於技職學校台北工專化工科的台大化工系終身特聘教授 C.w. Lan Ruby 藍崇文老師是做研究很傑出務實的台大教授(po文者),也是講話很直白的一位教授,當然更是學術界的內行人。
他的這篇po文(如上圖),直白的道出了學術界許多大學教授實在是相當不食人間煙火的務虛狀況(不少教授居然認為大學所做的事情不必對產業有用。而我自己的親身經驗,不論是普通大學還是科技大學教授,很多都有些像是這樣的奇怪觀念。個人認為這和他們自身所擁有的長久穩定的教職環境有關,其實就是象牙塔環境。問題是這些教授還是需要領薪水啊,多數學生畢業後成為這國家的產業勞工也是要賺錢納稅才能發給教授薪水啊,不然難道教授們願意做他們自己主觀所認定崇高的世外學術研究而就不拿薪水嗎?)
阿良 (孫文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之前寫了兩篇關於技職體系的文章:
1.【社會迷思】高職所學真的會比國立名校大學還淺嗎? 以高職理工科系(高工的電子電機科)的教材內容為例
2.【台灣的技職體系就算在社會文化的歧視與偏見下仍然人才輩出,出過好多學術界傑出大咖教授和業界優秀人士 】
這篇接續
小弟自己當年在就讀高海科大的時期去報考推甄並錄取清大通訊工程所、成大生物醫學工程所、成大工程科學所(資訊與通訊組,後來又改名為資訊工程與應用組)、中山電機工程所等這些所謂普通大學名校(我沒推成大電機電通和資工,因為當時擔心這些系所的本位主義有可能太重,二來我是以研究方向來挑系所報名的,而之 所以會推清大,當初只是想在清交之間隨便挑一個系所證明一下自己而已,並沒打算到新竹讀碩班,所以選成大工程科學)的碩士班的核心目的之一其實就是為了今天要能夠講下面這些話,用客觀的一些角度去證明技職體系,因為自己在兩種體系都讀過,也實際帶(指導)過兩邊的學生,就能很清楚知道實際的狀況和差異。
阿良 (孫文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的技職體系就算在社會文化的歧視與偏見下仍然人才輩出,出過好多學術界傑出大咖教授和業界優秀人士 】
之前寫了一篇: 【社會迷思】高職所學真的會比國立名校大學還淺嗎? 以高職理工科系(高工的電子電機科)的教材內容為例
這篇就以一些實際的案例繼續探討
先補充一下,下列的案例都是出身於以前的技職學校,而以前這些技職學校沒有研究所、甚至連學士班都沒有 (直到台灣工業技術學院也就是現在的台灣科大成立之後才開始有了二技,也才有機會讓技職生有機會拿到學士文憑,在這之前很多人是從專科畢業後取得同等學力資格後,以同等學力報考碩士班),而早期有研究所的也就只有普通大學,所以如果技職生要能拿到博士學位,基本上最後也只能去讀普通大學的博士班。台灣的技職學校沒有真正給技職生持續進修升學的管道,而且要進學校教書就是要學位 (原因請去問政府,或者整體社會對文憑的觀念)
以前在查詢許多學位論文的時候,就常看到10年前已過世的成功大學電機工程學系賴溪松教授(而且是位階頗高的特聘教授)的大名,但是直到剛才看了高雄高工傑出校友網頁[1]與[7][8],才知道原來賴溪松教授也是出身於技職高職體系(高雄高工電信科,屬於較早期的科系)。
阿良 (孫文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坦白說,就算後來讀到(社會上多數人以為比較厲害的)成大碩士班、博士班且在碩士畢業時曾去聯發科集團上過幾年班(軟韌體開發性質的工程師),至今擔任中小企業的顧問協助促進產學研發成果,有時到科技大學兼課,以及這一兩年都在成大帶領工程系所實驗室的碩士班研究生進行專案研究與學習(執行研究計畫、產學計畫、參賽指導、碩士論文內容等)。偶爾回過頭來看高職時期的電子學、基本電學教科書,看到裡面的一堆繁雜物理電學基礎和數學,還是覺得許多內容頗有深度和難度,根本一點都不會比大學甚至研究所的課程簡單,甚至可以說比起許多大學甚至研究所課程門檻還難了不少(本來這些科目就是普通高中/大學體系到大學才會學到的專業課程,只是差別在於因為在高職階段所以是中文版)。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上網查詢高職(工程科系類的高職就是所謂高工)基本電學、電子學、電機機械、機械力學等方面的教材,下面以高職學校放在學校網頁上的基本電學和電子學的PPT教材為例,可自行點擊觀看:
- 基本電學II-交流電功率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0B9bRNgLTEXTAUFdaTjdFQVVjRDg/view
- 基本電學II-諧振電路
阿良 (孫文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講個自己可能在十一年前剛讀國立科大時期以及甚至到在成大讀碩班時期也不太清楚的觀念和事實,也可能是很多人不懂也不願意去相信的層面。
近年來接觸一些私校以及回成大的實驗室帶了一些專案後,真心覺得一些私立科大的積極度、設備、資源、環境,完全不見得會比國立名校差,甚至裏頭比較積極的師生的專業程度其實是比國立知名學校的好(人生很難說,先就老師們來說,並不一定是實力比較強或學經歷好的老師就可以到國立學校或國立名校任教,有時成因很複雜)。
至於在大家普遍認知下的較不認真的學生方面,可能又是個複雜的議題了......一個人在當下的階段是否積極、有動力,其實有很多的成因,社會的傳統成見文化也會對這些私校學生造成很大的負面影響及惡性循環(導致許多很有才能天賦的學生可能因為早就被主流教育體制和社會文化貼標籤失去信心而自我放逐),如果在這些劣勢之下還能力爭上游脫穎而出的同學應該是蠻優秀的。而其實我在國立名校一樣有看到許多在心態上相當不積極且專業基礎又極差的學生(許多人家境應該是不錯的)。
實際上,國立名校和私立非名校之間的實際最大差異主要是在於台灣社會與政府單位的重視程度、迷信/偏見/成見過於嚴重所造成的名氣差異。如果把校名遮起來,冷靜客觀去看一些研究成果,包含論文成果內容的話,相信我,你很可能會分不清楚這些成果是哪間學校的師生所做出來的。例如我最近仔細看到某私立科大電機系的某些控制工程領域的期刊論文以及學位論文,其實真的相當有深度和優秀。後來我問了作者教授,為何不投稿比較知名的期刊,發現原因似乎是因為教授自己太謙虛了,不好意思去投那些較知名的期刊。也看過私校不少在學習心態上以及專業開發方面程度極佳的私立科大同學,他們可能只是不喜歡主流體制內的填鴨學習考試制度罷了,我自己當年其實也很不喜歡主流填鴨教育體制。而不喜歡填鴨考試主流教育制度,並不代表他們學習態度一定是不積極或者不具備專業開發天賦。
上述的這些社會成見文化所產生的名氣差異和影響,又是一個因為教育體系文化造成大家不善於思考和客觀調查所造成的問題了。
阿良 (孫文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看到在國立科技大學任教的教授朋友分享現在國中學生(他的小孩讀國中)的教育狀況及其核心文化依然和過去數十年的填鴨方式差不多,有些感想。
台灣基層教育教了一大堆填鴨式學科內容塞給學生,如果只是逼學生以填鴨、死背、應付考試的方式為主(囫圇吞) ,使得多數學生缺乏深度思考和理解的機會,也讓學生不知道學習的意義為何(以為只要學會應付考試就會有美好人生) ,那反而只會讓年輕學生的思考能力下降,且養成凡事不太深入思考的習慣。
在極端愛比較、過於狹隘/單一標準化以考試分數區分學生高低的文化之下,凡事習慣貪多,重量而不重質。
從台灣人普遍看不起專業技術、歧視技職教育體系、愛看和愛洗學歷文憑以及愛洗KPI績效的這些文化可得知,所謂的多元發展、適性教育一直都只是純口號。
在這種體制標準與文化之下(喜歡藉由考試分數的高低把學生貼標籤),其實很難鑑別出所謂的優秀與否或者聰明與否,頂多只能區別出是否無條件服從乖乖聽話、是否容易因為現實而妥協的人格特質。
阿良 (孫文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區於之前已開設之課程:
(一) 嵌入式系統基本理論觀念與MCU基礎實務課程(包含業界職缺介紹)
-> 以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之8051 MCU為實驗教材(以紮實基礎理論與實務觀念為課程核心,對於初學者而言,其實不會有8051太老舊的問題,希望初學者奠定紮實基礎以利初學者學習與至相關產業就業)。
(1) 嵌入式系統基本理論觀念(包含類別、業界職缺介紹)主要將以講師本身的產業任職 與 多年來輔導朋友們的經驗,希望帶領初學者認識一般學校比較不會教的知識(到底何謂嵌入式系統?有哪些分類?在產業常見的工程師職務類別有哪些?韌體可以找哪些工作?可以去挑戰哪些公司?有何限制?),甚至有需要的話都可以也可以在此課程內做相關產業職缺的求職輔導。
(2) 在MCU實務的方面將包含基礎架構知識、指令集(組合語言實驗,包含各式定址法、8051記憶體系統架構、中斷機制等),標準8051內部各式周邊原理與驅動實驗(以C程式語言或組合語言實驗,視學員之基礎與學習狀況而定)
阿良 (孫文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術/科學/工程的本質是要求是求真,而不是空中閣樓、作夢式或迷信/八股文式的虛有其表,其中任何的作為應該要有它的客觀道理。
例如不該為了列Reference paper只為刻意彰顯得自己的論文很有貢獻而硬要列Reference paper,未必這樣才代表有貢獻,應該要看真實的狀況,例如很多產業題目需求及其貢獻就分明已經很明確了(就是有問題才有這題目阿),學界論文不一定能體現出這些產業問題,所以硬要和論文比較未必客觀,如果為了硬要列而列就會變成只虛有其表、迷信式的炒作八股文。
上述只是一個例子,另外還看過很多案例,像是執著說頁數要很多(硬要充頁數)、每頁不要留空白等等(說覺得不好看,但難道就硬要充內容?)、明明就不是每篇論文都必須要是重大學術突破但是硬要變成廣告式的包裝(反而似乎顯得不夠誠實)、電資工程相關領域的場合詢問論文實驗內容的程式碼寫了幾行(寫軟體其實並不是行數多就代表是好的好嗎?太外行才會問這種問題,程式碼是越短越好,程式碼短也不能就代表不深入),這些都是很奇怪(沒有充分客觀道理)的事情。
阿良 (孫文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