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故事,覺得時間過得很快。
9年前,在高雄海洋科大讀大四上學期時,推甄研究所碩士班(一般生)。
當時有報名 成功大學 生物醫學工程系碩士班(一般生)的 生醫電子組,這個組當時有40幾個人報名,正取人數是8人。
註: 成大的方面,我只報名兩個系所(生物醫學工程學系 和 工程科學系)。
而生醫電子組碩士班面試時,他們系當時的面試教授之一(同時也是當時成大生醫工程系的系主任)看到我大學的必修學科 「工程數學」 兩個學期的分數(95分、99分)之後,他說他剛好也在他們系上負責教工程數學,於是就當場問我傅立葉轉換的觀念(蠻親切的),我也當場回答出來,他很滿意。
阿良 (孫文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參加許多次外商IC設計公司的研討會 以及 使用過這些廠商的IC的經驗,覺得ST以及ADI這類廠商真的完全不只是IC design house ,又或者應該說,IC design house應該就要像這樣。
從許多角度可感受到他們的系統設計能力很強 (從硬體角度就是IC外的那些電路設計相關議題,包含很多類比領域的電路,例如電源電路),也包含到軟韌體和開發工具鍊,且涵蓋的應用方向領域極廣,相當完整,而且在推廣方面也蠻積極的。
並不是說外國的月亮就一定比較圓,但覺得許多台廠公司真的還有著許多可加強的空間,也希望台廠公司能多重視 系統設計&整合 的能力和人才,否則在大部分的狀況下,真的只能繼續跟在人家後面賺辛苦錢。
從另一方面來說,這或許也反映了不同國家之間的學用落差 & 大學/學術界 狀況的差異。
而目前我個人開設一些嵌入式系統軟韌硬體課程,其目的也是希望能減少台灣的學用落差。
阿良 (孫文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個學習區開設的課程目標是什麼? 要找科技業軟體開發相關工程師工作不是靠名校碩士學歷或者刷Leetcode比較快嗎?】
有些人可能會聽說自己有同學或朋友出身於純軟體背景,在大公司當工程師,也沒有曾經透過架構相對較簡易的MCU去學習嵌入式軟硬體的基本基礎和原理,但也是能去大公司任職工程師的工作。
沒錯,很多大公司主要只看學歷文憑或者工作資歷。但事實上,基礎不紮實的工程師甚多,不少人只了解自身所被分配到的工作範疇,而不一定清楚整個系統的架構,也沒有紮實的理論基礎觀念。
這個園區的課程,沒辦法給你那些大公司喜歡看的表面學歷文憑學位或;也不是教你刷較偏向軟體職務的公司可能考的Leetcode性質白板題的那種課程;也不會教你死背死記資料結構的常見面試題目,然後只為了應付面試時的白板題(那個看ptt科技版的面試考題比較快)。
另外我個人認為,如果是做純韌體或一些嵌入式系統相關的部分,刷Leetcode並不一定很切合實際工作內容(嵌入式系統軟韌體開發的工作也有很多種,例如如果負責周邊裝置驅動程式或韌體,假設有個bug實際上其實是因為電路上的某個零件沒焊上,這種看一下板子和電路圖就能快速解決的問題,但不少純軟體背景又缺乏經驗的工程師總是去查軟體程式碼。或者只是因為不夠懂軟硬體整合而產生的bug,請問刷Leetcode的文化適用於所有軟韌體工作嗎? 有很多嵌入式系統工作,例如一些MCU based的嵌入式系統韌體開發,是韌體和一些電路觀念都必須懂的,不少公司會要求韌體開發人員同時要會設計一些介面電路並與韌體作系統整合性的設計,其實作嵌入式系統軟韌體開發,很大機率時常要去整合硬體系統架構,這些基礎都不是刷Leetcode能得到的,當然也不一定是去讀碩士班洗學歷就能得到,所以建議實際客觀去看實際的職缺所需)
阿良 (孫文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