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臉書上看到 曹齊平老師/學長的這篇 貼文:


 

而 後輩我 個人的感觸如下:

曹齊平老師/學長 是大約在40年前的成大工程科學系畢業的學士、以及清大動力機械系畢業的碩士,那年代的大學很少、碩士更少,當年要考上這些學校,難度比近20年來考上這些學校的難度困難太多。要論考試,他絕對是高手,然而他勇於講出許多人不願意去面對的事實,也就是「考試不一定等於真正的學習」。
 
我個人近年來輔導許多工程師/名校生/產學公司主管/名校大學教授等 的經驗及感觸也是如此 (嵌入式系統工程技術開發設計領域),很多「基本」的內容或者基礎名詞的含義等方面,反而鮮為人知,因為缺乏深入的思考內化,且容易滿足於考試分數的表象以及這些表象所帶來的現實面好處/表面上的成就,導致許多人在需要實際進行工程技術專案開發時遭遇到許多障礙,大多肇因於真正的基礎(不是應付考試的那套,需要實際搭配實務去了解內化內容)不好。
 
考試確實只是一種容易量化競爭比較的方式,不一定真的等於「學習」,事實上,學歷也是類似的道理,但社會因應多人的情況,制度上就是以這些表面易於量化篩選的方式為主,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根深蒂固且難以變通的文化/價值觀。
 
想起了幾年前一位名校碩士生跟我說的:「考試前再熬夜準備,這樣子CP值比較高」。但其實這種做法/習慣/觀念 ,對於專業工程技術的學習 及 「研究/開發」過程是極度不合適的,但是這確實就是多數人被台灣教育體系所培養出來的觀念。
 
以現實面而論,或許考試制度仍有其一定程度的必要性和作用,有其優點但也有很多缺點,但關鍵是社會大眾看待考試制度的態度/心態,不必過於極端、過度看重,應該可以更多元的去深入了解思考專業知識內容,以及更多包容/理解那些較不喜歡這種篩選方式的族群(絕對也有其強處,也不一定比較不聰明)。
 
我覺得如果在台灣大家很愛講「學術 」這兩字,那就更應該去多深入花時間面對許多表象以外的真實內容以及含義,而不是嘴巴整天講學術而其實都「只是」喜愛易於量化的表象(例如分數幾分、學歷有沒有拿到、年薪多少、論文數量績效、計畫經費數量績效、頭銜、年資數量等),這些一點都不「學術」。
 
或許沒有任何一種制度/體制是十全十美的,但重點其實是在於群眾看待這些制度體制的態度,不應該去過度迷信任何一種體制/制度,因為那樣只會造成體制/制度的缺點持續放大或者腐敗,應該要客觀地因應時代去看待/監督並動態調整。

------

個人簡歷: https://sites.google.com/view/wenliangsun/

‼本園區開設之技術課程進一步詳情請參見下方blog網頁的課程介紹👇:

 

本學習區之Facebook粉絲頁如下:
 

--------------------------

孫文良 (阿良的嵌入式系統技術學習區)

【若需要嵌入式系統技術輔導課程 可來信洽談合作方式: iws6645@gmail.com,亦可先點擊參考這篇介紹文章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阿良 (孫文良) 的頭像
    阿良 (孫文良)

    阿良的嵌入式系統技術學習區

    阿良 (孫文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