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學術研究」本身絕對是重要的,但是現在當代的學術界大多數狀況早已扭曲變形,而且學術研究並不該只限於學術界,「學術研究(科學研究)」和「學術界」其實很可能是不同的兩回事。
 
例如有些頂尖的研究成果(ETH Zurich及IBM的量子電腦軟體相關研究成果)被發表在康乃爾大學的免費開放式期刊arxiv上面,但arxiv 裡面的文章應該大多沒有被台灣學術界列入KPI (台灣學術界主要大多應該只認SCI/SSCI吧),但不代表這些發表在arxiv上面的論文就不是重要的學術研究成果(不確定某些被axriv收錄的SCIE 期刊有沒有被認列KPI啦,但確定有被認列KPI的很多要付大錢才能閱讀的期刊論文都不太可能被收錄在axriv)
 
我相信只要是真心研究的東西都是有用的,不分什麼純理論或者人文或者工程應用實務的研究題目 (即便是100年後才能看到實質商品化商業成果的研究成果)
 
問題是這些真心想做研究的狀況和浮濫取得績效的狀況其實根本是兩回事
 
2. 其實當代學術界對於期刊的閱讀權的昂貴收費(許多大學每年要花數千萬購買論文的閱讀權限),以Ixxx為例,如果沒記錯的話,光是下載電子檔每篇好像就要新台幣1000元(?),甚至許多論文光是要刊登到「學術界」所搞出來的研討會或期刊就必須先付一筆錢(例如投稿一篇論文刊登需要新台幣六萬塊的Ixxx某期刊),學術界這些玩法這才是打翻科學多元發展的最大元兇吧,難道沒錢、沒學校資源或研究計畫經費資源,但是對科學研究很有本事的研究者只因為沒錢就不能參與? 若站在弱勢者角度,這其實似乎很有可能是某種形式的壟斷和掠奪
 
3. 討論當代學術界績效浮濫問題以及上述問題的目的,並不是要以偏概全、一竿子打翻一船人,但是學術界為了績效而產許多浮濫論文(不是真心想做研究之下而產生的論文)的這種問題,人人都應該面對(尤其是學術界內部還有著良心的少數教授),畢竟國家是投入很多納稅人的民脂民膏進去這圈子的,本來就該受到監督
 

許多同儕應該會覺得,身為一個年輕人,有空大可去吃喝玩樂、毫不關心,何必在網路上探討這些議題來得罪學術界教授,但還是建議大家多關心未來自己所居住的這個社會吧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阿良 (孫文良) 的頭像
    阿良 (孫文良)

    阿良的嵌入式系統技術學習區

    阿良 (孫文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