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大學該怎樣才能讓招生成果豐碩?
我自己是出身於高職、國立科大、國立普大碩士班,在校時就已經長期接觸不少理論課程和實務工程專案,並且曾經在國內所謂一線的知名IC design house科技公司工作過,也回頭教過成大研究生和科大的課程,
我回想一路的求學歷程以及在產業的研發工作經驗,其實看到多數在上述知名科技公司從事研發的工程師,真正有用到很多大學時期的學科內容嗎? 其實到了工作崗位後,用到的大多是觀念以及實務工作上的經驗去設計或解決工程問題。以許多產品的嵌入式系統軟韌體開發來說,微積分、工程數學、線性代數等科目的觀念都很難會用到(雖然我個人很有興趣,偶爾還會私下回去回味這些科目),還有很多工作也都是類似的狀況(或者可能頂多只用到這些學科其中的一些重點觀念,與在校修課期間投入大量時間應付考試的面向有很大的差異)。
我們往往在學校所指定的學科上學得太多,但是實際上有真正吸收內化及用到的太少,而真正在工作需要用到的東西,大多數的人在求學時期反而沒學到。此外,在學科的方面,多數人的情況是,如果沒有碰到這些學科的相關領域成為自己的工作內容,其實連高職時期的許多專業學科理論也有些逐漸淡忘了,例如我相信多數從事軟體設計開發的的同學和同事們,早就已經幾乎忘光了電子學的交流小信號分析、基本電學的三相交流電系統等方面的學科理論(即便他們都修習過這些專業學科),更不要說大學時期的一些學科(如工程數學、線性代數等),多數人不論是就讀科大還是普大,基本上工作後,以電資類的許多工作內容而言,因為很少用到這些數學,所以多數人也是忘光光居多,可是在學校時大多數時間都花在這些數學學科,多數人主要也是為了應對體制內的考試而讀,真正有興趣的人不多(像是我是真的對這些數學有很大的興趣,但是因為工作上如果沒直接用到那也不可能常有時間去碰平常工作不會用到學科內容)。
而對於技職體系、科技大學, 而對於技職體系、科技大學,延續之前遠見雜誌的文章: 【55.4%上班族學非所用 技職學用落差高於普大】
我個人是有些感想和建言
其實不論是私立還是國立的科技大學,若想要讓招生成果豐碩,
關鍵的重點就是: 「務實地去讓多數學生學有所用、畢業後有好的產業發展出路」
以工程領域為例,必須從師資和課程內容做起,主打產業實務技術的培養,教師自己要有專案開發的經驗,而且要長期維持有在親自接觸專案開發的狀態,是自己要理解細節,而不是像某些教授遇到專業開發的細節就只會叫學生自己去學、自己去想辦法,而這類的教授對這些專業自己完全一無所知,如果都那樣的話要教授何用呢? 甚至很可能會誤導方向(很常發生)。所以教師本身是否擁有博士學位及是否有很多論文發表績效,和學生是否能學習到專業、是否有好的出路等面向,到底又有什麼關係呢?
並且與產業(如有在從事研發的中小企業,中小企業公司佔台灣公司數的96%,當然缺點是家族企業太多)溝通,協議出一條路,讓中小企業主願意釋出合理的薪資資源給優秀的員工,實際配合制定一定的畢業生薪資標準,長期密切關心學生實際出路需求和發展,幾年之後自然會有口碑,不用花大錢刻意打太多廣告,自然會有學生和家長幫你傳開。
而不要整天盲目跟著教育部或者普通大學的KPI績效指標,執著要進用什麼名校博士成為專任師資、炒那些定義空泛模糊且根本沒什麼人看的學術論文、跟隨流行詞彙(例如AI、工業4.0等等)、為了績效而做的研究計畫、(績效式的)產學計畫、專利等等,
暫且撇掉一些現實面(例如要和政府拿輔助),來談論實質面,做上述這些績效,對學生出路有用嗎? 業界有幾間中小企業公司會花大錢(每年幾百萬)去購買學術論文資料庫的閱讀權? 搞到科技大學變成四不像會比較好嗎? 炒AI大家都會炒,有用嗎? 炒論文,社會上多數民眾、學生、家長對你科技大學的評價會變高嗎? 學生需要的是這些論文績效嗎? 擁有績效就比較能教出適合產業的學生嗎?
就現實現況來說,即便是就讀台清交成政等所謂名校的學生,大多也只是想要找到所謂好的工作,而不是為了發展什麼學術生涯 (現在的台灣學術界也沒有多少職位可以給這些學校的畢業生啦),而且學生的實際出路也和老師教授是否有博士學位、是否有很多論文績效無關。
用許多領域的角度來看,為了績效而做的學術論文之類的績效對台灣產業與社會的實質效益很小(幾乎沒有),這些績效到底對學生的出路有什麼用呢? 對學生畢業後去服務的公司單位又有什麼幫助?? 但台灣的所有大學卻耗費龐大國本去取得這些績效,只為了讓專任教授好像有崇高但完全不切實際且空虛的目標去追尋和競爭,只為了進行一場場的資源分配遊戲?
所以,要招生,說起來簡單,實際做起來難,主因是很少掌權者、局內人、掌權者願意清醒看待和面對這些事情。
但如果教師自己都沒這些經驗(或者已經太久沒接觸),單純只是當年從學校畢業就進來學校教書,又或者只待過一些一樣是搞績效為主的法人研究單位或者從事類似性質的工作,除非很客觀地去了解現況,否則真的會搞不清楚重點和務實的方向在哪裡,而只是一昧地跟風。
當然如果多數人都只是為自己個人而不是為了學校發展,就會變成這樣的模式,反正上面的人說什麼就乖乖照做,一樣領薪水過日子,直到退休或者自己任教的學校倒掉。
科技大學該怎樣才能讓招生成果豐碩? 其實很簡單但也很難。簡單的是事情本身,而難的是人。